60载,甲子一轮回,在人的一生中亦长亦短。但你想做些什么,又做成了什么?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和结果。
贾法屯,一生痴迷一件事,梦想成真。2018年3月16日,花甲之年的他被省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协会、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授予“第四届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黑陶香薰。(资料图片)
少年有梦当画家
在兄弟姊妹5人中排行老二的贾法屯是高平市东宅村人,从小就爱写写画画,立志要当个画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学美术老师吴光明看到他是个肯学习的苗子,也经常给他吃偏饭,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已能画一些像模像样的花鸟画了,到了年关,大半个村的人要让他写对联,说他字写得好。
一到腊月天,放了寒假,是贾法屯最忙的时候,当小伙伴们盼着过年在外“疯”玩不想回家的时候,他却“躲”在家里,把平时抽空创作的画,裱糊成四幅或六幅屏,再拿到离家8里地远的大阳集市去卖,所得用来购置一些年货。“那时候,在晋东南一带,家中若能挂上四幅或六幅屏,再配以楹联,那是一种既时尚又雅致的装饰品。”贾法屯说。父母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邻居说他长大了有出息。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外出打工,如潮涌流。20岁出头的贾法屯率先走出,到了省城太原,他白天打工,晚上参加美术学校培训班,遇上下雨天不出工,他也坚持去学习作画。那几年,他不仅手头有了些积攒,美术绘画方面也大有长进。少年的梦在延续,这也为他后来的陶艺事业奠定了美学基础。
春风吹拂红土地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东宅村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想发展集体经济,却苦于地下无资源,好在地上有红土(黏土,制陶主要原料),就组织年轻人找项目。1987年,27岁的贾法屯听说北京有位仇先生想转让个人制陶技术,就主动报名要去学。村支书考虑到他脑筋活络,又能写会画,就同意了。
当年一开春,贾法屯先背着当地的红土到北京请专家鉴定,看能否作为制陶原料。经鉴定,说行。这可把他高兴坏了:“东宅村有的是红土,制陶的原料不用发愁了。”之后他又到北京跟师傅学了一个月,“那时的吃住条件就别说了,只要能学到手艺,吃苦那都不是事儿。”贾法屯满怀信心。随后,村里与仇先生签订了协议,贷款一万元交了转让费,拿到了这套制陶技术。
定了的事就干。村里让贾法屯牵头和另一个比他小几岁的年轻人办起了制陶厂,起名叫“长平黑陶厂”。
国际展会露“芳容”
实际上,贾法屯在北京只学了个皮毛,因为制陶工艺很复杂,绘图设计、陶土配方、成型修坯、抛光雕刻、烘干烧制……一件陶坯没有半个月弄不出来。“烧成出窑后,为了增加亮度,仅抛光一个环节就要打磨上千次。”贾法屯摇了摇头感慨地说。
摸索、失败,再摸索、再失败,这样的痛苦历经无数,贾法屯甚至想放弃了之,可那一万元贷款谁还呢?又咋去面对父老乡亲?
思前想后,贾法屯暗下决心,这事必须干,要成功。
经过一年多的再探索、再实践,一个收获的日子终于到来:1988年7月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东宅村沸腾了,市县领导来了,村民们来了,新闻记者也来了,把“长平黑陶厂”围了个水泄不通,就为了一睹一件陶器的“芳容”。“其实,那不过是十多个最简单的笔筒而已。”贾法屯笑着说,“但这也不容易呀,那是乡亲们的期盼。”
成功激发热情。打那以后,贾法屯带领大家越干越有劲、越干越红火,长平黑陶厂员工最多时曾达上百人,既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又增加了群众收入,产品畅销东南亚、美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让贾法屯得意的是他亲自设计制作的“镂空花瓶”,1990年在日内瓦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以造型别致、雕刻精美,受到专家青睐,至今成了省工艺美术馆30多件藏品之一。
青年“中国工匠”风采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非遗传人志不移
不断创新是一个企业家最可贵的品质。作为陶艺领域的大师,贾法屯的作品何止一个“镂空花瓶”,那不过是他的成名处女作罢了。从“长平黑陶厂”到“高平市青龙黑陶工艺厂”,32年来,作为厂长的贾法屯集设计和烧制陶艺于一身,潜心创作,作品一件接一件在全国获奖:“火烧赤壁”“双凤牡丹尊”“红叶天球瓶”分获2010年第四十五届、2015年第五十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设计大奖赛”银奖一枚、铜奖两枚,“龙凤呈祥”香薰作品获2014年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一枚,“黑陶香薰”获2016年第五十一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设计大奖赛”金奖一枚。至此,他梦想的事业到达了巅峰。
如今,贾法屯已拥有个人专利55件,并成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物。一生做好一件事,在该领域,大器晚成的他从国家到省市,虽身兼数职,却鲜有人知,也从不张扬,唯有透过他毕其一生、逐梦陶艺,专一目标、苦干实干,才能管窥这位红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工艺美术大师,矢志不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那颗炽热的心。(林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