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城讯(记者 尚东霞)7月14日至15日,伴随着绵绵的夏雨,全国第四届阳城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在3600多年前的汤王祷雨之地举行,会议对两年来在商汤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就进一步加强商汤文化研究,积极利用研究成果助推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做了学术交流和安排部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秘书长、科研局局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晋保平,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洛阳大学教授蔡运章,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廖名春,山西省政府参事、山西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国等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分别从礼乐文化的变迁对商汤祭祀文化的影响、商汤民本思想、商汤雨雩博物馆项目建设、析城山的地理特征与商汤祈雨文化等不同研究领域发表了看法,把2016年以来形成的关于阳城商汤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赴阳城县“商汤祷雨”发生地,《禹贡》名山析城山圣王坪景区考察,并参加了商汤桑林祷雨行宫碑揭幕仪式。
自2012年全国第一届阳城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
商代开国国君成汤之庙,全国都有,但阳城数量最多。据史籍碑志记载,宋元以来,阳城境内原有汤庙380余座,现存108座,其中在析城山上的汤帝桑林祷雨行宫遗址,是阳城现存最早的成汤庙,也是天下汤庙之祖。
许多汤庙中至今还保存着大量碑碣、门额和楹联,且大都出自历代名人之手,具有重要的史学、文学和书法价值,经大量调研走访,已查明相关碑刻109 通,楹联22副,门匾20余副。关于汤王祷雨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种类繁多,已收集整理50余个,这些都形成了阳城独有的商汤文化。经对析城山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的探察考证,确立了山西省阳城县析城山地区是3600多年前商汤祷雨的地方,是全国商汤文化传承、传播的中心,确立了析城山中华历史名山地位。
近年来,阳城各地对境内108座汤庙加强了文物申报和修复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梳理商汤文化、远上古文化资源,形成了一系列商汤研究成果——建立了现存汤庙档案,绘制出《阳城现存汤庙分布示意图》,编辑出版了《阳城汤庙》《阳城汤庙碑拓文选》《商汤在阳城的传说》等析城山文化丛书,论文集《汤风濩韵》和《析城山诗集》,创办了《析城山》杂志,为研究阳城商汤文化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信的文史资料,大大提升了析城山商汤文化的宣传力度。
除此之外,阳城商汤雩祭文化研究有很大进展。雩祭活动在阳城传承不衰,延绵不绝,在西部山区至今保留着“打潭祈雨”和“过赛”大型祭汤祷雨活动,现已申报为非遗项目。2015年,新编大型上党梆子历史剧《析城山》首演,把商汤析城山桑林祷雨故事搬上了舞台,是一部精心打造的以析城山为中心的雩祭文化圈的精品力作。阳城县商汤雨雩博物馆业已动议,建成后,将成为又一张展示商汤文化的名片。
此次研讨会上,阳城商汤文化研究基地提出了一项重要发现,寻求专家认证与支持:县城西边五公里处的西河乡王曲古村疑似商早期的都城遗址。并从王曲村名及周边村庄包含的历史信息、地形地貌、民间传说、出土文物几方面进行了有力论证。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解答了商汤析城山祷雨的缘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洛阳大学教授蔡运章教授从甲骨文研究的角度解开了长期困扰人们的谜团,回答了商汤到析城山祷雨的缘由。《甲骨文合集·14294》:“东方曰析”,《甲骨文合集·14295》:“帝在东方曰析”。析城就是东方之城,是伏羲帝都。从而,推翻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析城山因东西南北四门分析而曰析城的错误说法。
析城山属下川遗址,其巅圣王坪及周边大量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在上远古时期析城山上就有古人类生存。而这一研究,为中国科学院华仁葵教授关于析城山为古昆仑虚,是八千年前帝王之所的论点和研究提供了佐证。
阳城县古老的商汤文化资源是独具特色的地方专有文化名片,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魅力。珍视、保护和利用好这份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意识和愿望,2015年,由阳泰煤业集团斥资15个亿的析城山旅游开发已全面展开,与阳城县另两个龙头景区皇城相府、蟒河自然风景区形成阳城全域旅游大格局的三大支点。
阳城全国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四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整理提炼散落在阳城有关商汤文化和远上古文化遗产资源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加强商汤文化研究的同时,阳城县注重把研究成果和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实行文旅融合,以文化为媒,唱旅游大戏。各地通过对汤庙等文化遗址的修复、保护和开发,通过对传统雩祭文化活动形式的提炼和升华,使之成为乡村旅游中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景观,有力地推动了全域旅游的发展。